2020年10月21日,市场监管总局在义乌召开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交流座谈会,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副局长、国家标准委主任田世宏出席会议并讲话。经授权,标局将独家连载各地精彩发言,聚焦试点成果成效,今天带来浙江篇。
改革探新路 创新增动能
勇当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的“先行者”
2016年,国务院批准浙江率先开展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省政府及时出台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和分阶段实施方案,明确在标准化管理体制、标准化体系、标准水平、标准供给能力建设等方面的目标,部署改革管理体制、创新推进机制、构建新型“浙江标准”体系、发挥“标准化+”效应、支撑标准供给等方面的任务。经过四年的努力,改革试点4大目标、5个方面的66项主要任务全面开展、圆满完成,取得了预期成效,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新路子。主要工作如下:
01 突出战略导向,完善标准化工作体制机制
从全省大局出发,把改革试点作为根本举措,进一步推动标准化战略实施。一是高规格部署。书记、省长高度重视,将“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认真抓好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写入省党代会报告和全会决定,将改革试点任务列入省领导领衔重大突破改革项目和全面深化改革重点任务清单,省委深改委每年听取标准化工作汇报。二是高层次推进。省政府及11个设区市、78个县(市、区)政府设立标准化议事协调机构,省政府与国家标准委建立省部联席会议制度,开展对省级部门“标准化建设”考核评价,市、县党委政府组织多种形式的考核督查,推动标准化战略和改革试点任务落实。三是高水平创新。省政府及嘉兴、台州等市政府设立标准创新贡献奖,率先建立标准化统计监测制度,推动民营经济实施标准化战略,培育发展标准化服务业,发布团体标准数量全国第一,自我声明公开的企业标准数全国第二、企业数全国第一,形成政府与市场共治格局。省文旅厅、省公安厅、农业农村厅等出台部门标准化建设文件,杭州建设标准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义乌建设“标准城市”等,各方面标准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02 坚持需求导向,构建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
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围绕浙江制造、环境、民生、服务、建设、农业、治理等领域,构建新型标准体系,提升标准化水平,引领高质量发展。一是着眼全局强规划。围绕全省重大战略、重要改革和重点工作,出台“标准化+”行动,“浙江标准”体系建设规划,数字化转型、乡村振兴、绿色发展、基本公共服务等领域标准化建设方案,以及标准联通共建“一带一路”等政策文件,推动标准元素融入发展各领域各环节。二是激发活力强举措。全省域开展对标达标提升行动,建立专业标技委对接产业机制,积极提升标准化话语权,推动形成以标准提品质、品质带品牌、品牌促产业的发展路径。创新标准化战略重大试点项目招标机制,激活各类主体参与浙江标准体系建设。三是突出重点强供给。近四年主导制定国际标准15项、累计32项,主导制定国家标准612项、行业标准822项;现行有效省地方标准837项,其中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地方标准341项,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衡优质、公平普惠;建成由12项地方标准构成的“最多跑一次”标准体系,助力营商环境最优省建设;实施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等一批标准,以更高标准引领“美丽乡村”升级。累计发布“浙江制造”标准近1800项,已有4.5家企业自我公开标准近20万项,覆盖产品26万多种。
03 坚持开放导向,推进区域和国际化合作
落实“双循环”要求,发挥标准“软联通”作用,助力开放强省建设。一方面,共建长三角标准一体化。贯彻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会同上海、江苏和安徽相关部门,加强标准化合作,构建区域统一标准机制,探索区域统一标准体系,集聚区域标准化资源和优势,支撑区域一体化发展。目前,已发布区域统一标准3项、研制中7项,纳入国际标准化长三角协作平台的专家顾问102名、成员单位62家,开展首批长三角国际标准化试点项目21项。另一方面,加快标准国际化。出台浙江省标准联通共建 “一带一路”行动计划,开展标准国际化专项行动,成功争取电子商务交易保障国际标技委(ISO/TC321)秘书处落户杭州,推动主导制定一批国际标准。建成金砖国家标准化(浙江)研究中心,开展对美国、欧盟等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服务,举办全球首个标准博览会,建设ISO杭州国际标准化会议基地,发布“浙江制造”标准外文版,以标准“走出去”带动浙江产品、技术、服务和品牌“走出去”。
04 坚持绩效导向,提升标准化治理能力
创新标准制定、实施、监督工作机制,强化标准全生命周期管理,不断完善标准化治理体系。一是完善规章、制度。修订省标准化条例,制定设区市地方标准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省级专业标技委、标准化试点项目管理办法,完善标准化地方法规制度。出台鼓励标准化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文件,明确相关惠企举措指向。二是优化标准实施。严格地方标准制定范围和程序,创新节能、环保等重要地方标准听证制度,提升标准适用性和实施可行性。制定省地方标准实施效果评估工作指南,将800多项省级地方标准按主管部门进行分类,明确评估领域、方法、程序和结果应用等,落实行业主管部门标准实施和监督责任。推动3.5万家规上制造业企业积极实施先进标准,采标产品产值占比52.5%、出口额占比76.1%。三是强化技术支撑。建成浙江(义乌)国家标准技术审查中心,设立地方标准技术审查中心,11个设区市新设标准化研究院,建立标准化学科建设大学联盟,推动相关大专院校开始标准化课程,加强标准化人才培养。落户我省的国际标技委3个、全国标技委42个,成立省级标技委71个,专家委员总人数达到3000多人。
四年的改革试点,全社会标准化理念深入人心,重视标准、制定标准、应用标准、遵循标准的氛围更加浓厚;各级党委政府和行业部门高度重视实施标准化战略,运用标准化理念和方法提升工作更加自觉;产业标准化水平大幅提升,高标准引领高质量成效更加显著;国际标准化交流合作深入开展,以标准支撑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更加有力;乡村振兴、社会治理、基本公共服务等各领域标准化建设取得了标志性、开创性成果,有力促进经济社会各方面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