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竹代塑”:循环经济视角下绿色发展新路径

2025-07-28来源:世界竹藤通讯

在全球推进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绿色发展已然成为世界各国共同且迫切追求的核心目标。一些欧洲国家凭借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在显著减少碳排放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深度契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其核心要义在于强调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从而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然而,当前塑料污染问题已成为全球面临的极为严峻且亟待解决的挑战之一。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以及其难以降解的固有特性,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巨大威胁。“以竹代塑”倡议作为一种新兴的理念和极具潜力的实践模式,正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并受到广泛关注。竹子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具备生长速度极快、强度高、可降解等诸多突出优点,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替代塑料,有效减少塑料污染。2023年中国出台的《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为“以竹代塑”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也与循环经济的原则高度契合。因此,从循环经济的角度深入研究“以竹代塑”对绿色发展的贡献,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具重要意义。

1  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的内涵及关系

1.1  循环经济与“以竹代塑”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严格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基本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完全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它巧妙地将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使得物质和能量在经济体系中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从而大幅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

“以竹代塑”与循环经济之间存在着紧密且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以竹代塑”在多个关键方面高度契合循环经济的理念与要求,能够强有力地推动循环经济的蓬勃发展,同时循环经济的良好模式也为“以竹代塑”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更为优越的发展环境,具体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1)减量化原则的生动体现。循环经济着重强调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切实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与塑料生产所依赖的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相比,竹子是一种生长极为迅速、可再生的优质自然资源,“以竹代塑”能够从源头显著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依赖。例如,用精美的竹制餐具替代一次性塑料餐具、用高品质的竹纤维制品替代塑料制品等,能够直接减少塑料的生产和使用量,有效降低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完美契合减量化原则。

2)再利用原则的充分彰显。许多竹制品具有良好的耐用性和出色的可修复性,可以多次重复使用。比如,造型优美的竹制家具、工艺精湛的竹编工艺品等,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能够长期陪伴人们的生活,当出现轻微损坏时,可以通过专业的修复等方式继续发挥其作用,大大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显著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充分体现了再利用原则。而塑料产品在使用后容易被随意丢弃,难以实现多次有效的利用。

3)资源化原则的有力践行。竹子作为天然材料,在其生命周期结束后可以自然降解,或者通过先进的生物处理方式转化为其他有用的宝贵资源。例如,废弃的竹制品经过科学的堆肥处理后可以成为优质的有机肥料,回归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或者通过生物质能技术转化为能源,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而塑料废弃物的处理则相对复杂且困难,而且大部分塑料难以自然降解,容易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4)促进循环经济产业链的蓬勃发展。大力推广“以竹代塑”可以极大地带动竹产业全面发展,形成从竹子种植、竹制品精细加工到废弃物高效回收处理的完整产业链。在这个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相互关联、相互促进,从而实现资源的循环流动和价值的不断增值。例如,竹子种植为竹制品加工提供丰富的原材料,竹制品加工企业产生的边角料等废弃物可以进一步加工成其他产品或进行资源化处理,同时竹制品的使用和回收也为相关服务行业创造了大量机会,可以有力促进经济的循环发展。

5)循环经济模式为“以竹代塑”提供坚实支持。循环经济注重产业间的协同合作和资源共享,这种先进模式可以为“以竹代塑”提供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的全方位支持。例如,在循环经济园区内,竹制品加工企业可以与其他企业共享资源和设施,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也有助于提高消费者对“以竹代塑”产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

“以竹代塑”是循环经济理念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而生动的体现,通过大力推广“以竹代塑”,可以有效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有力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1.2  绿色发展的内涵

绿色发展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充分且全面地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绿色发展强调经济活动的生态化,高度注重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显著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我国绿色转型的主要目标为:到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到2035年,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进入绿色低碳轨道,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1.3  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的关系

循环经济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关键手段。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能够显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幅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有效降低对环境的压力,从而有力促进绿色发展目标的实现。绿色发展则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理念指导和坚实的政策支持,引导经济活动向更加绿色、可持续的方向稳步发展。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共同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塑料污染现状及危害


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的严峻环境问题,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2.1  产量与废弃物量巨大

1950年至2017年全球累计生产超92亿t的塑料制品,其中只有不到10%的塑料被回收利用,其余超过80亿t成为塑料废弃物。每年有1 900万~2 300万t塑料垃圾对湖泊、河流和海洋等生态系统造成严重污染。全球每年生产的塑料中,约1/3仅使用一次就成为塑料垃圾。此外,每年有超过1 200万t塑料被纳入农业过程,大多数农业塑料产品都是一次性的。如果对塑料进行生命周期分析,2015年塑料释放的温室气体为17亿t二氧化碳当量,预计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急剧增加到约65亿t二氧化碳当量,占全球碳预算的15%,将对全球气候变暖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2.2  微塑料污染普遍存在

微塑料主要来源于各类塑料制品生产、使用和废弃过程中泄漏到环境后的破碎和降解过程。人体通过呼吸、饮食和皮肤等途径不可避免地摄入微塑料,平均每周的摄入量约5 g/人,相当于一张“银行卡”的质量。《自然医学》的研究显示,2024年脑样本中的微塑料平均浓度较2016年高出约50%,且脑样本中的微塑料含量是肝脏和肾脏样本的30倍。微塑料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威胁不容忽视。


2.3  对环境危害极其严重

塑料废弃物难以降解,在环境中可存在数百年甚至更久。它们会严重破坏土壤结构,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正常活动,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质量。进入水体后,会对水生生物的生存构成严重威胁。在生物方面,塑料中的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传递,对生物的生长、繁殖和生存造成长期的不良影响。此外,塑料污染还与全球气候变暖相互强化,微塑料在降解过程中会释放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同时气候变暖又会加速微塑料的扩散和释放,形成恶性循环。


2.4  治理难度较大

虽然全球已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禁塑限塑”相关政策,我国也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但治理塑料污染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塑料的应用广泛,在一些领域难以找到合适的替代材料;另一方面,废弃塑料的回收和处理存在技术和成本等问题,如机械回收的塑料性能会下降,化学回收技术虽有发展,但也存在耗能、可能产生有毒废物等问题,且处理能力远不及废塑料的产生速度,塑料污染的治理任重而道远。

3  “以竹代塑”优势及可行性

3.1  竹子特性及优势

竹子是一种快速生长的禾本科植物,具有许多独特且令人瞩目的特性和优势。竹子是生长速度最快的植物之一,最快24 h可生长1.21 m;竹子产量高,年产量可达15~75 t/hm2;一般2~5 年即可采伐利用;相比木材等其他资源,易再生,每年发笋长竹,竹林种植3~5年成林后,可持续采伐40~100年以上。竹材强度高,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能够满足许多代塑制品的使用要求。竹子是可降解的天然材料,在自然环境中能够较快地分解。竹林固碳能力远超普通林木,是杉木的1.46倍、热带雨林的1.33倍。若全球每年使用1亿t竹子替代聚氯乙烯产品,预计将减少约6亿t二氧化碳排放,有助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3.2 “以竹代塑”可行性

全球有超过5 000万hm2竹林,年产竹材8亿t,相对于年产4亿多t的塑料,竹材有足够的量用于替代塑料。中国每年竹材产量可达1.5亿t,“以竹代塑”所需竹材也是够用的。

竹子是绿色、低碳、可降解的生物质材料,使用后在自然环境中能较快分解,不会像塑料那样造成长期的环境污染,可有效减少塑料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具有极高的环境友好性。

目前竹产品已有近万种,广泛应用于建筑、交通、水利、纺织、日用家居等十几个领域。从日用消费品到包装、建材等,竹子都展现出了良好的适用性,可以在多个领域直接替代部分不可生物降解的塑料制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竹子加工技术日益成熟,代塑竹制品的种类和应用范围将越来越广。竹资源丰富,种植和加工成本相对较低,具有一定的经济竞争力。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对绿色、可持续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以竹代塑”产品市场前景广阔。同时,各国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减少塑料使用,推广绿色替代产品,也为“以竹代塑”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4  “以竹代塑”对绿色发展的贡献

“以竹代塑”对绿色发展的贡献是多方面且意义深远的,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关键领域。

4.1  保护环境

减少塑料污染。“以竹代塑”能直接减少塑料使用,如用竹制吸管、餐具等替代塑料同类产品,降低塑料垃圾产生量和危害。

降低化学污染。在塑料生产过程中使用大量化学物质,部分在使用或废弃后会释放有害物质。竹子是天然材料,在生长和加工过程中不产生此类化学污染,使用竹制品可避免相关危害。

4.2  可持续利用资源

资源可再生。竹子生长迅速,部分竹品种2年左右就能成材,是可持续的原材料。相比于依赖不可再生石油资源的塑料,“以竹代塑”可减少对有限资源的依赖,实现资源可持续供应,保障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资源利用率高。竹子全身可利用,从竹秆到竹枝、竹叶等,通过技术创新可开发1万多种产品。例如,竹纤维可用于纺织,竹屑可制作生物质燃料或人造板,全竹利用,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4.3  减缓气候变化

固碳减排。竹子固碳能力强,生长过程中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大面积种植竹林有助于增加碳汇,抵消部分碳排放。同时,竹制品加工过程中的碳排放大大低于塑料生产,使用竹制品可降低整个生命周期的碳排放,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发挥重要作用。

减少能源消耗。塑料生产需高温、高压等复杂工艺,能耗高。而竹子加工相对简单,能耗低。“以竹代塑”能降低能耗,许多竹产品为负碳产品,减少因能源生产带来的碳排放和环境影响。


4.4  促进经济绿色转型

产业发展新机遇。“以竹代塑”推动竹产业发展,涵盖种植、加工、研发、销售等环节,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机会。例如,发展竹制高端产品和特色竹工艺品,提升产业附加值,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繁荣。

促进循环经济。竹子可自然降解,废弃竹制品能通过堆肥等方式循环利用,构建从原材料到产品再到回收利用的闭环系统,减少废弃物排放,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推动向循环经济模式转型。

4.5  提升社会意识

倡导健康绿色消费。推广“以竹代塑”可促使消费者关注产品的健康环保属性,引导形成绿色消费观念,促进消费模式的绿色转型。

教育与示范作用。实施“以竹代塑”项目和实践,可示范可持续生活和生产方式,向公众普及环保知识和绿色发展理念,提高公众的环保素养和责任感。

5  “以竹代塑”进展与创新产品

5.1  进展

目前“以竹代塑”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政策支持力度大。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了《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以竹代塑”产业体系初步建立等目标,部署了科技创新提升、产业生态培育等7大行动,并从完善法规标准认证体系、加大政策支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等方面提供保障。各地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如江西省提出实施竹产业“千亿工程”,福建省实施加快推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多项举措,四川省宜宾市每年设立1亿元竹业专项扶持资金等。

2)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我国竹产业产值已从2010年的820亿元增至目前的4 100多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全国竹产业从业人数超2 900万人。竹产品种类丰富,有上万种,分布于日用制品、工业制造、建筑建材、农业生产等十几个领域。一些地区的竹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如四川宜宾2024年竹业综合产值达422.8亿元,居四川省第1位;浙江省安吉县以不到全国1%的竹林面积,创造了超过全国5%的竹业总产值。

3)科技创新有所突破。部分地区在科技研发上发力,如宜宾发布2025年林竹领域科技攻关“揭榜挂帅”项目榜单,面向全球科研团队广发“英雄帖”,涉及人工智能自动系统及设备研发、竹笋智能化识别分拣系统项目等,以突破产业技术瓶颈。安吉已成为我国竹工机械创新研发产业集群地,形成了竹工机械、竹刀具、竹机配件加工等竹工机械产业链。

4)市场应用逐步拓展。在日用领域,竹制购物袋、餐具、文具等逐渐增多;在工业生产领域,竹缠绕复合材料、竹质包装材料等开始得到应用;在建筑建材领域,竹缠绕复合材料管道管材、竹格栅、竹质板材等也有了一定的市场。一些地方的竹制品企业通过线下销售、线上直播带货等方式,将产品销往国内外市场,如江西资溪的“以竹代塑”产品远销德国、法国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以竹代塑”在取得积极进展的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如竹制品采收环节人力消耗大,成本较高;竹加工环节自动化水平较低,规模效应较差;产业内多是中小微企业,尚未培育出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发展,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产品在市场拓展上还存在一定阻力,消费者对竹产品的认知和接受度有待提高等。


5.2  创新产品

《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产品目录中列出了3大类17小类“以竹代塑”产品,其中一些创新产品技术相对成熟,应用领域广泛,展现出对促进绿色发展的巨大潜力。

1)竹纤维餐盒。竹纤维餐盒强度和韧性高,具有良好的环保性、安全性、耐热性,在正常使用情况下,不易破裂或损坏,能保证盛装食物的稳定性。同时,质感舒适,使用体验较好。可应用于餐饮行业、食品零售、学校、企业食堂及户外活动等。目前,已在航空、高铁以及高端餐饮配送等领域应用,并远销德国、法国、意大利等30多个国家。在品质认证方面,产品顺利通过了美国和欧盟的严格认证检测。

2)竹制吸管。竹制吸管有自然的纹理和质感,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主要应用于饮品行业,如奶茶店、咖啡店、果汁店等,用于饮用各类冷热饮品。随着环保意识及对塑料微颗粒危害认识的增强,加之对塑料吸管使用限制的趋紧,竹制吸管的市场需求将逐渐增加,前景较为广阔。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竹制吸管的生产工艺将不断完善,其质量和性能也将得到提升,有望在饮品市场中占据更大份额。目前,一套先进的自动化生产设备,已使竹吸管的生产速度提高到2 000支/h,同时单支竹吸管的成本也从0.2元下降到0.04元。150台竹吸管智能设备,日产竹吸管超500万支,年产20亿支,可有效减少1万t塑料和6万t CO2排放。

3)竹缠绕复合材料。该材料是以竹子为基材,以树脂为胶粘剂,采用缠绕工艺加工成型的新型生物基材料,在其生产过程中能耗低、无污染,符合“双碳”目标的要求。竹缠绕复合材料拉伸强度高、韧性好,抗压、抗震、抗沉降能力强,并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保温性、隔音性、防火性能,使用寿命在50年以上。以竹缠绕复合材料生产的管道、管廊质量轻,是传统混凝土管廊的1/10,施工便捷,安装速度快,可缩短施工周期,降低安装难度和综合成本。广泛应用于市政、水利、建筑、交通等领域。目前,竹缠绕复合材料在多个领域已有应用。竹缠绕管道、管廊已在全国多个省市区的铁路、公路、水利市政建设等领域的50多个项目中得到应用,竹缠绕房屋等产品也在逐步推广。随着国家支持政策的加大,竹缠绕复合材料有望在更多领域替代钢材、水泥、塑料等高耗能、高污染材料,在实现“双碳”目标、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将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4)冷却塔竹格淋水填料(简称“竹格填料”)。竹格填料是由竹材切片组合而成,具有良好的热交换性能、优异的物理性能、较强的环境适应性和出色的抗腐蚀能力,不易结垢与堵塞,且环保节能、安装维护方便。竹格填料的使用寿命一般可达10年以上,有的甚至达到15~20年,相比塑料填料3~5年的使用寿命,大大减少了更换频率。主要应用于需要冷却系统的工业领域,如钢铁厂、电厂等。目前,竹格填料在国内已在电力、化工、冶金等行业的小型循环水冷却塔中得到广泛应用。竹格填料作为一种性能优良的环保型填料,市场需求有望持续增长。据估算,若在全国范围内将冷却塔塑料填料替换成竹格填料,其市场规模将超过1 000亿元人民币,每年可减塑360万t,减少CO2排放1 800万t。

5)竹纤维包装。竹纤维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良好的韧性,制成的包装产品能够承受一定的压力和冲击力,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能较好地保护内装物品,减少损坏率。竹纤维包装具有自然的纹理和色泽,能够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其表面可进行多种加工处理,如印刷、烫金等,以满足不同的设计需求。竹纤维包装可用于食品、礼品、化妆品、电子产品、日用品等领域。截至2023年9月,采用竹纤维包装的联想笔记本电脑已累计达到1 600万台,销售到180多个国家,累计减少包装塑料3 737 t。竹纤维包装还减少了产品的总重量和外包装体积,使得运输中的CO2排放量同比降低6.7%。竹浆酒托一经推出便成为白酒行业的“新宠”,已经用于茅台、五粮液及郎酒的包装,还可进一步拓展到葡萄酒、洋酒等其他酒类市场。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环保产品的需求也日益增长,竹纤维作为一种具有可持续性的包装材料,也将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如在医药包装、农业包装等,市场前景广阔。

6)竹屑人造板。是以竹材加工剩余物(如竹屑、竹碎料)为主要原料,通过胶黏剂粘合、热压成型的一种新型环保板材。竹屑人造板具有原料丰富可再生、物理性能良好、尺寸稳定性好、装饰性能多样等特点,可应用于家具制造、室内装修、包装行业以及建筑模板、汽车内饰、船舶内饰等领域。随着人们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以及木材资源供给的日益紧张,竹屑人造板逐渐受到关注和应用。一些家具制造企业和建筑装修公司开始尝试使用竹屑人造板替代传统木材人造板,以降低成本和提高产品的环保性能。未来通过不断地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竹屑人造板有望在人造板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


AI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