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气动产业链质量提升工作现状和推进策略 ———以奉化为例
奉化区气动行业起步于上个世纪80年代,经过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艰辛发展历程,目前已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气动集群示范基地和唯一的国家级出口气动元件安全质量示范区,被誉为“中国气动元件之乡”。虽然奉化区气动行业成绩斐然,但依然存在着产品同质化竞争,产品技术较为低端、智能化程度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奉化区气动行业更上一层楼。
一、奉化区气动产业现状
(一)产业链健全稳固。目前全区有气动产业链企业500余家,主要产品为气动换向阀、气缸、气源件及气动辅件等四大类产品,从业人员超过1.9万人。2023年,按照3446产业代码确定,全区共有关规上气动企业28家,产值为72亿元(不含液压、密封件)。目前,奉化气动元件产业已基本形成了规模化、集群化、区域化和品牌化,拥有亚德客、索诺、佳尔灵、星宇电子、亿太诺等多家行业龙头企业,其中亚德客在国内气动行业市场占有率近20%,是亚洲第二大气动元件生产企业和国内气动产业领军企业。
(二)标准品牌创新优越。索诺、佳尔灵、星宇电子、亿太诺被评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全区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个,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家,浙江“品”字标企业3家,8家企业为全国液压气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单位,多年来主持、参与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多达30多项。关键零部件领域创新成果产业化公共服务平台获评工信部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称号。
(三)市场销售份额稳健。根据国家液气密行业协会统计,气动行业国内销售额每年约350亿左右,其中国外品牌日本SMC占130亿左右,德国的费斯托约60亿左右;剩余约160亿元市场份额中,亚德客(含台湾、香港、大陆)50亿左右,奉化约50-60亿左右(含亚德客大陆约35亿元),温州和肇庆等地区50-60亿左右,日本的CKD、英国的诺冠等国际其他品牌约50亿左右。据此测算奉化气动元件占国内市场份额为35%左右。
二、奉化区气动产业链质量发展突出困难
(一)产品方面。一是品种规格少、自主品牌少。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共有气动产品2万余种,国外先进气动公司的品种规格,基本上已覆盖当今应用领域所需产品,而目前奉化气动企业仅生产3000余种,除几家头部企业外,多数企业没有自主品牌,无法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且存在区域内重复生产、低端竞争的现象。二是缺高端产品。我区常规气动产品一般技术性能尚可,但灵敏度、可靠性等关键技术性能跟国外产品相比有较大差距,尤其缺乏技术性能高或机电一体化程度高的产品,无法适应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及极端环境特殊功能要求,因此难以进入高端市场,应用领域十分受限。三是生产率较低、产品质量提不高、量产质量不稳定。工艺与装备水平与国外先进企业仍存在较大差距。
(二)管理方面。一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企业数目多,规模小,无产业集团。行业准入门槛低,重复建设,低价竞争,难以扭转低水平设计、低质量制造、低价格销售的“三低”状态。二是轻销售和系统应用。目前奉化气动企业的销售80%依赖于中介贸易商,企业很难洞察产品应用端的情况,缺乏应用环境的数据支撑,行业企业只能侧重单点个体产品优化。三是数据孤岛严重。行业企业基本没考虑好如何使用数据,也缺乏对数据的分析能力,思想停留在传统纯气动技术位置上,所以数字化产品很少。
(三)人才方面。机械人才缺乏是国内制造业的普遍现象,而气动的专业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奉化气动企业规模小而多,很难给高端人才提供广阔的舞台,高端人才吸引力差。人才的缺乏限制了行业的创新发展。
五、发展建议
(一)政策精准投放。聚焦高端装备的关键核心零部件,如工业机器人里的减速器、传感类零部件,半导体晶圆制造领域,对于有产品创新,核心技术突破、数字化转型等战略想法的企业进行大力扶持。培育更多的中小企业做专业领域的专精特新“小巨人”,而不是撞车生产。同时,我区正在谋划在新一轮高质量发展政策中,加大对重点传统行业,如气动产业的数字化改造扶持力度。
(二)提高创新力度。鼓励和支持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效果较为显著的企业建立各级研发机构。围绕奉化气动业发展需求,聚焦电气一体化、智能化、数字化,多途径、多形式培育与引进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柔性引进国内外一流气动领域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参与奉化新气动产业关键技术研究和重大项目建设。推动省级企业研究院、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建设,形成以产业聚人才、以人才破技术、以技术促发展的良好格局。
(三)推进数字升级。鼓励实力较强的大型气动企业参考国外头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路径,提高数字化能级,打造柔性制造的能力,可以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元器件制造商,未来应该是一个能够为客户提供整套全自动化控制系统和数字化解决方案的供应商。鼓励中小企业对标国内外先进的数字化改造经验以及我区大型企业已经成功建设的数字工厂加强交流、取长补短,加快本企业数字化车间、工厂的建设进度,同时以企业内部的精益化管理,叠加政策奖补政策助推产业升级。
(四)做好精益管理。在企业未来战略发展方向上“走远路”,把精益的思想工具横向用到生产、销售、研发、育才方面,以满足客户需求审视产品从设计到生产的全部过程以及压缩产品交付的前置期。在制造端,核心业务部门实施现场改善,提升效率和品质。在研发端,主要是抓爆款、降成本,产品上要向更加高精尖的方向发展, 开拓更多市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