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是目前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三大城市群,并各自在区域协同标准化工作中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创新路径。
这三大城市群标准化工作现状如何?谁更具发展潜力?本期,标局为您盘点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区域标准化工作。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
标准化工作大盘点
一、北方经济中心——京津冀
面积:21.8 万平方公里
人口:1.1 亿
GDP:6.9 万亿元
人均 GDP:6.26 万元 / 人
京津冀区域协同标准化工作
1.完善工作机制。2014年,京津冀三地质监(市场监督)部门签署《京津冀质量发展合作框架协议》。2015年,三地签署《京津冀区域共同制定地方标准有关事项的会议纪要》和《京津冀安全生产地标协同合作框架协议》。目前,已初步建立健全了京津冀区域协同地方标准共同制定、分别发布的工作机制;形成了京津冀三地标准化主管部门与各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密切合作的“3+X”工作模式;建立了地方标准信息公开和通报制度,实现了标准化工作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
2.制定协同标准。截至目前,京津冀协同地方标准已发布54项,涉及交通、环保、卫计、安全、特设等领域,为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也为三地深入推进标准化战略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开展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3.搭建服务平台。依托首都标准网建立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服务平台,建立了三地地方标准信息公开和通报制度,实现了北京、天津、河北3个地区工作动态、标准立项计划、工作要点、政策文件等信息的共享。同时,以首标网为入口,可以免费查询和浏览北京市地方标准、天津市地方标准、河北省地方标准、京津冀区域协同地方标准等4类地方标准的题录和全文信息。
二、世界级城市群——长三角
面积:21.2 万平方公里
人口:1.5 亿
GDP:13.7 万亿元
人均 GDP:9.18 万元 / 人
长三角标准一体化工作
2019年以来,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指导和支持下,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市场监管部门建立了“统一研制、联合立项、共同发布”的长三角区域标准管理机制,出台《长三角标准一体化工作制度》,在交通、旅游、物流、信息化等方面发布多项区域协同地方标准,初步形成长三角标准一体化工作格局。
2020年10月,国际标准化长三角协作平台在上海启动。该协作平台是由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市场监管部门共同创设,将发挥区域产业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共享区域国际标准化工作资源,融通区域“产业链”“创新链”“标准链”,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共同推进长三角区域核心竞争能力提升,引领参与产业全球合作交流。该平台还公布了首批21项长三角国际标准化协作试点项目,涉及5G用电缆、新材料、智慧核电等区域重点产业。
三、世界四大湾区之一——粤港澳大湾区
面积:5.6 万平方公里
人口:7099万
GDP:10.7 万亿元
人均 GDP:13.8 万元 / 人
粤港澳大湾区化标准化工作
2020年9月,广东省政府和国家标准委签署了《关于共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标准化研究中心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合作协议重点围绕合作目标、合作内容、合作机制3个方面,明确了建设大湾区标准化中心的目标定位,和工作重点,将努力把大湾区标准化中心打造成大湾区政策、规则、标准“三位一体”的一流研究机构、大湾区标准化战略决策的一流高端智库、湾区标准国际化的一流公共平台,为助推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积极发挥标准化作用。
2020年12月,广州南沙开发区启动全国首个粤港澳标准化服务平台——粤港澳科技创新团体标准服务平台。该平台充分发挥市场监管局和标准化研究院的职能和技术优势以粤港澳大湾区标准对接与应用为研究主题,创建服务大湾区、辐射内地的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的团体标准服务平台,积极探索粤港澳三地标准互认互通和产业对接新模式。